共工新闻社香港4月25日电(通讯员罗燕)中交一航局五公司云南宾川河道治理项目部以“技术帮扶+就业增收”模式,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铺就减贫新路径。通过工程建设与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使来自怒江地区贫困群众实现从“苦力型就业”到“技术型增收”的转型,绘就“治河兴业富民”的乡村振兴图景。

怒江地处“三江并流”核心区的怒江,98%为高山峡谷地貌,人均耕地不足0.8亩,交通闭塞与教育匮乏导致群众长期困于“苦力型就业”循环。中交一航局五公司以云南宾川河道治理工程为依托,创新“三个月技能速成+长期技术跟踪”培育方案,将工地转化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针对怒江籍工人教育基础薄弱的特点,项目构建“三级递进式”培训体系:岗前3天集中进行安全规范与技术交底,施工阶段推行“1带3”师徒制实操教学。通过“理论+实操+数字”立体培养,10余名贫困劳动力掌握格宾石笼施工核心技术,实现“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

一、施工现场的技术革新与技能跃升

在宾川河道治理中,项目团队以“三步走”工艺破解施工精度难题:采用梅花形绑扎法与新型卡扣增强结构稳定性,外层以30厘米大石头围边、内层用5-15厘米小石头填缝,技术员每日巡查关键节点,确保工艺标准落地。为消除语言与数字鸿沟,项目推行“手机培训通俗化”:将专业术语转化为“位置编号”“地面高度”等“乡音表达”,进行一对一指导软件操作。怒江籍工人蜂国文从“绑扎铁丝都笨拙”到熟练使用工程软件、成为带班班长,他计划返乡组建施工队,让更多乡亲靠手艺就业。

二、从“物质帮扶”到“长效发展”的深层跨越

(一)宾川项目部以“精准帮扶+思想引领”双轨机制传递央企温度:设立“爱心物资储备站”配送生活物资,整治居住环境并加装防寒设施;通过“面对面”座谈会、励志教育,引导务工人员将个人发展融入企业大局。“收入增加,更学会安身立命的本事”成为扶贫班组的共同心声。一支“带不走”的施工队伍逐步成型;治理后的河道提升防洪能力,串联起生态景观带,为旅游业发展筑基。

(二)云南宾川河道治理项目的价值,在于构建“技术下+生态治理+数字赋能”的乡村振兴范式;通过模块化技能拆分(将施工技术拆解为6个独立模块)、“传帮带”扩大技术辐射,激活山区劳动力资源;将河道治理与生态产业结合,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治理效能。

(三)蜂国文“带老乡学技术”的憧憬,折射出边疆群众对未来的期许。中交一航局五公司以央企担当,在书写“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这份生态答卷时,更以技术赋能照亮深山,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中交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