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7月28日电(通讯员 邵高明)海不扬波,江天辽阔,在中交一航局宁德核电项目取水口,一项重要的工程正在悄然改变着这里的安全格局。核电拦截清污系统工程网兜平台的建设,就像是为核电厂装上了一道坚固的取水“防护墙”,守护核电厂的冷源安全。
对于核电厂而言,取水系统和冷源安全至关重要,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核电厂的稳定运行。这其中,拦截清污系统便是关键所在,用以防止海洋生物、海洋垃圾及各种杂物进入厂区。二公司项目团队承担了这一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原有6道临时拦截网基础上,分别建设两道桩基式网兜平台。随着时间来到海洋生物爆发增长且台风天气多发的6月,网兜平台建设迫在眉睫。
“下棋讲究‘走一步,看三步’,我们干工程也是一样。”面对接下来的锚梁安装工序,项目负责人唐继亮若有所思。就像是渔民打渔时在水里搭的门式网架一样,项目团队前期以桩基式结构在核电厂进水口打设了11跨、总跨度158米的桩基作为挂网设施。但如此还远不能满足隔绝外界杂物的要求。为了确保没有“漏网之鱼”可以通过,项目团队还需为“门式网架”加装作为“门槛”的锚梁,至此,网兜平台最终成型。所以,如何安装锚梁便成了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顺利安装,选择合适的设备尤为关键。“这里每天要经历两次低潮位,海底淤泥层深度较高,同时还要吊装重达57吨的锚梁,这对于吊装船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方案策划会上,技术负责人巩运溪说道。“那就改成陆上平台吊装。”唐继亮斩钉截铁地说。话虽如此,但落到方案上,首先便是安全受力难题。要想将一根长17.2米、重达57吨的锚梁稳稳吊起,并在空中完成转运、安装等过程,对吊机和作业平台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这不是一根普通的梁,这是整座网兜平台的‘门闩’。”巩运溪把这句话写在白板最上方,像是一道军令。他先带着测量组把施工平台重新测了一遍,随后逐个分析150吨履带吊的站位、回转半径、配重组合等情况。“既然空中吊运受力大、安全风险高,那我们何不借助水中浮力呢?”“水中浮力?”唐继亮眉头舒展,像是突然拨开了迷雾。巩运溪立刻画起了受力草图:“我们可以借助涨潮时的浮力,把整根梁‘浮’到设计高程,这等于把57吨重量‘借’给了大海。”
方案一出,项目团队兴奋不已。但巩运溪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锚梁的吃水深度、重心偏移、潮汐窗口期、风浪扰动……每一步都得算到毫米级。”这是因为要想满足后期加装挂网的尺寸要求,需将锚梁精准放置在相邻一跨的两根桩基之间,才能保证挂网严丝合缝。这无异于在风口浪尖上穿针引线。
“穿针引线,得先有针鼻儿。”巩运溪在白板右下角画了个圈,“锚梁就是针,但针鼻儿得我们自己造——限位器。” 唐继亮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锚梁一旦入水,单靠目测和缆绳根本控制不住57吨的庞然大物在涌浪中的“脾气”。限位器,就是要给锚梁加个“准星”。于是,他们在锚梁两端各加装了一个“Z”形限位卡槽,外形像是一双“翅膀”,安装时便可精准卡在桩基一侧。
三天后,凌晨四点,海面泛着铁青色。一根锚梁在吊机牵引下稳稳靠近水面,57吨的重量被海水轻轻托起,像一只沉默的巨鲸。“锚梁吃水0.8米,重心偏移2.3厘米,在可控范围内!”对讲机里传来潜水员的汇报。“好,落!”随着锚梁最终与预埋件严丝合缝地咬合,天边恰好泛起第一缕晨光。相比于没有限位器时需要潜水员反复下水确认,此时的锚梁安装仅用1个半小时,施工效率提升100%。
现如今,网兜平台挂网施工业已全部完成,拦截清污系统工程网兜平台已具备投用条件。海风掠过平台,网面在晨光中泛起粼粼银光,仿佛一面巨大的“水幕长城”稳稳矗立在取水口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