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移動新媒體

共工财經局 :杭州銀行罰單接踵而至

2024-01-17 2572 來源:華博商業評論

1月12日晚,杭州銀行發布了A股上市銀行的首份業績快報。快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杭州銀行的資産總額達到18,413.42億元,同比增長13.91%;存款總額和貸款總額分别達10,452.77億元和 8,070.96億元,同比增長12.63%和14.94%。實現營業收入和達 350.16億元,同比增長6.33%;實現歸母淨利潤143.83 億元,同比增長23.15%。

杭州銀行早早公布了光鮮亮麗的業績,但還沒高興多久,罰單卻也接踵而至。1月1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公布的一張行政處罰單顯示,杭州銀行南京分行因債券承銷業務與債券交易/投資業務間“防火牆”建設不到位:餘額包銷業務未嚴格執行統一授信要求;包銷餘券處置超期限;結構性存款産品設計不符合監管要求,内嵌衍生交易不真實;本行貸款及貼現資金被用于購買本行結構性存款;理财資金用于償還本行貸款,被罰款210萬元。

而杭州銀行上一次被罰還要追溯到2022年5月,彼時杭州銀行因違反反洗錢法,被央行杭州中心支行罰款580萬元。

耐人尋味的是,杭州銀行此次罰單的處罰日期爲1月9日,而在1月12日,深交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範債券發行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其第七條強調,承銷機構及其關聯方參與認購其所承銷債券的,應當報價公允、程序合規,不得接受債券發行相關方委托或者指令進行操縱發行定價、利益輸送等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爲。承銷機構應當在發行業務與投資交易業務之間設立防火牆,實現業務流程和人員設置的有效隔離。恰好對應了杭州銀行被罰的事由。

事實上,這并不是金融監管部門第一次關注債券發行的合規問題。早在2019年,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就發布了《關于規範公司債券發行有關事項的通知》,叫停“結構化發債”——要求承銷機構發行業務與投資交易業務之間設立防火牆正是杜絕“結構化發債”的手段之一。

據了解,“結構化發債”是指發行人在發行環節違規直接或間接認購自己發行的債券的行爲,包括三種方式:購買資管産品的平層”、“認購資管産品的劣後”和“自購債券并質押融資”,其本質是通過自購形成的影響力将發行利率降至均衡利率之下,即降低發行人的融資成本。

然而,“結構化發債”形成的噪聲利率和信息不對成不僅僅會誤導市場導緻“劣币驅逐良币”,還會擴散金融風險。因爲“結構化發債”要依托資管産品周轉資金,一旦市場波動影響了資管産品的信用,資金融出方拒絕提供回購資金,就可能會構成回購交易違約,甚至導緻最後債券兌付違約,引發資金鏈斷裂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随着近年來國家金融政策收緊,特别是強調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結構化發債”因此也被加以管控。但是由于“結構化發債”降低融資成本極具誘惑力,仍有不少公司選擇铤而走險,杭州銀行或許也是如此。

杭州銀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則是“本行貸款及貼現資金被用于購買本行結構性存款”。

據了解,近幾年特别是受此前疫情影響,央行投放大量資金,債券收益率、貸款端利率均持續下行,與銀行存款、理财利率形成倒挂“利差”,出現一定的套利空間。一些企業由于經營困難,就會選擇把貼現資金用于理财實現套利。

在國家政府看來,這種“資金空轉”套利的行爲不僅僅會破壞金融秩序,還會阻礙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不過,杭州銀行作爲一家銀行也選擇以如此方式套利較爲罕見。

諷刺的是,如果将杭州銀行的受罰事由聯系起來看,這可能就是其2023年業績增長的部分驅動力——以“結構性發債”低成本融資,再以貸款和貼現資金購買結構性貸款穩定獲利。但是前者會擴散金融風險,後者會阻礙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杭州銀行在追求高速發展時,恐怕也要考慮自身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責任編輯:劉曉燕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

Copyright 2015-2025 國際标準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聞編輯部 聯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聞社有限公司 主辦:共工新聞社新媒體中心

關注X(原推特)


海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