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中國民營經濟如何突圍。

共工日報社-共工網廣州電 12月16日龔建光參加廣東省企業創新發展協會活動,會議在廣州合你意會議廳舉行,他在會上發言 :中國民營企業家應放棄某些想法及包袱,輕裝出發。應該正确看待問題,把問題歸還于屬地。放棄等待宏觀調控的輸血,一個企業靠輸血是一條不歸路。大數據時代,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企業家和員工應該正面探讨、試探企業運營造血功能,共同度過難關,根據自然變化共同創造營商環境。

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爲物種是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不斷地進化着、發展着。觀察自然界的演進,能夠生存下來的生物,并不一定是體積最龐大又或者最強有力的。所謂适者生存,競争的最後,也許不是力量與力量的對抗,而是物種與物種的比拼。企業與生物的系統進化相類似,物種之間均采取共生、伴生和寄生并奉行“R對策”和“K對策”生存對策,它在外界環境變化和内部調整的相互作用中随着時間的推移不斷演替進化。企業的進化同樣以适應性爲前提,企業在進化中提高了适應能力。

企業進化論理論(enterprise evolution theory),源于進化經濟學(Evolutionary Economics),其發展曆程可追溯至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和阿門·艾爾奇安(Armen.Alchian)的“企業拟生物特性”研究。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熊彼特提出,資本主義經濟是一個以技術和組織創新爲首要特征演化的動态系統。現代的進化經濟學家們批判地繼承了熊彼特的基本觀點,并将研究的範圍擴展到許多被熊彼特本人所忽略的領域,其中之一,就是提出了企業具有類似生物進化的演替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大環境的适應能力,成爲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決定力量。

在優勝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世界曆史長河中,面對有限的市場容量和生存空間,企業是否被淘汰,取決于企業自身的機制與力量。換言之,企業需要有一種不斷自我進化和不斷适應外部環境的内在求變能力。唯有脫胎換骨,方能長生久視;唯有不斷進化,才能赢得未來。

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經濟發展面臨較爲嚴峻的國内外環境,經濟下行壓力持續,有一些企業因爲适應不了經濟環境的變化而面臨虧損甚至倒閉。适合經濟環境和财政、貨币政策的變化,适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适應消費和市場對産品、服務更苛刻的選擇,這是企業進化的必然要求。如果企業不能夠及時進化,提升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必然要被不斷變化的經濟和市場環境所淘汰。

由此可見,企業無論是組織升級,還是技術創新,還是戰略調整,都是爲了适應進化,爲了更好适應環境的變化。企業唯有不斷按照規律進化,才可長盛不衰基業長青。

作者:龔建光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

來源:共工日報社-共工網獨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