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8日电 清晨的儋州市那大城区,福隆排水沟两岸树影婆娑,村民悠闲漫步。半年前,这里还是蚊蝇滋生、气味刺鼻的黑臭水体,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的首选地。这场蜕变源于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海南项目部团队的百日攻坚,他们用创新技术和匠心精神,让苏轼笔下“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的儋州美景重焕生机。
项目启动时,技术负责人章弘岩面临严峻考验,福隆沟垃圾堆积多年,两岸操作空间不足一米;沿线居民区缺乏排水系统,生活污水直排沟渠;龙门沟上游污水流量大,下游汇入河流主干道,传统治理方法失效。团队需在百日内完成三条排水沟治理,时间紧、任务重。
针对福隆沟空间狭窄问题,团队放弃开挖深埋管方案,创新采用“壁挂式PVC截污管+三级沉淀池”工艺。工人在沟侧安装截污管汇集污水,终点建设沉淀池进行发酵处理,产出液态肥用于农田灌溉,实现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双赢。
龙门沟治理则上演“乾坤大挪移”,上游加设盖板抑制臭味,建设截流井临时储存污水,通过提升泵和1200米加压管道将污水输送至既有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这种“储存-提升-输送”模式,成功解决大流量污水处置难题。
施工期间,工人轮班作业,清理805米沟渠垃圾淤泥。技术员张振涛带领团队日夜优化方案,确保每个环节精准落地。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治理后氨氮浓度下降,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如今福隆沟畔白鹭翩跹,龙门沟下游清水潺潺,水清鸟翔的场景再度重现。这场治理不仅改善人居环境,更传承了千年儋州的文化底蕴。中交一航局建设者修复的不仅是水沟,更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血脉。
 
共工新闻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共工新闻(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共工新闻”及/或标有“共工新闻”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共工新闻记者XXX摄”或“共工新闻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总机:00852 2583 2105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邮箱联系共工新闻社:zhidaoribao@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