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8日电 北部湾的浪涛拍打着铁山港西港区,广西首座20万吨级高桩码头,石头埠作业区19号泊位如钢铁巨人般屹立。这座年吞吐量950万吨的深水良港,不仅承载着千亿级铝产业链的物流命脉,更荣获广西建设优质结构奖的佳绩,诠释着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漯河港项目部建设者的竞优精神。
工程面临三重考验:7米厚粉细砂层地基如“豆腐上插筷”,425根深海钢桩需精准植入西南涌浪区,兼受台风季施工窗口限制。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漯河港项目部经理张乃超回忆:“每次沉桩都是与潮汐的博弈,偏差控制必须毫米级。”团队创新采用“北斗+声呐”双定位系统,使钢桩垂直度误差控制在0.1%以内,创下深海施工精度新纪录。
项目部编制16项质量专项制度,在国标基础上提升验收标准。独创“理论培训+实操考核+岗位认证”技能提升模式,关键岗位持证率达100%。更推行“首件样板引路”机制,首个墩台浇筑时,联合监理、设计方进行72小时连续监测,固化工艺参数,为后续施工提供精准范本。
面对混凝土结合难题,团队研发水冲凿毛工艺,使新旧混凝土粘结强度得到提升;智能温湿度系统实现面层养护全程自动化,裂缝发生率降至万分之一。这些创新凝聚成3项工法、4项发明专利和28项合理化建议,其中“高桩码头面层超平控制技术”获QC成果一等奖。
项目推行“网格化品质责任区”,管理人员下沉一线包保作业面。每日巡查发现的问题通过移动端实时上传,整改闭环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6小时。现场作业工人评价道:“以前觉得标准是约束,现在明白它是护身符,去年我们班组因零缺陷获奖励,大家干得更带劲了!”
这支团队将深海码头的建设经验适配内河“窄航道、大水位变幅”特点,正如张乃超所言:“品质不是终点,而是传承的起点,不变的是对工匠精神的坚守。”这条用汗水与智慧浇筑的品质之路,正随着航道的延伸不断书写新篇章。







 
 海报分享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