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8日电 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重庆石桥铺项目部的会议室里,技术员齐旭面对“后浇带须留置60天”的规范要求陷入沉思。这一规定导致车库顶板防水工程无法推进,项目进度压力与日俱增。在团队几近放弃从现行规范中寻找突破口时,一个基于地质条件的创新思路改变了僵局。
一起研究的同事注意到项目基础坐落于中风化岩层,这一地质条件与常规软土地基存在本质差异。齐旭立即调取岩土勘察报告,发现岩层沉降量远低于规范限值。他连夜整理数据,首次独立完成技术变更方案,提出将“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的优化建议。
经过与设计院的三轮技术论证,团队提交的岩土数据与沉降验算报告获得专家认可。设计负责人最终签认变更方案,为项目节省了关键工期。这场持续数周的技术攻关,让齐旭深刻认识到,规范条文应结合具体工程条件灵活应用。
此次经历也成为了齐旭职业发展的转折点,他现在处理技术问题时,不仅关注“如何执行”,更注重探究“制定依据”。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体现了年轻工程师的专业成长,在尊重规范本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创新,才能真正推动工程进步。
该优化方案既保证了结构安全,又解决了工期瓶颈,实现了技术创新与工程实效的统一。如今,齐旭将这次经验应用于其他施工环节,持续探索更优解决方案。
这种基于实证的工程思维方式,正在项目部年轻技术团队中形成示范效应。







 
 海报分享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