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聞社9月9日電(蔚楠 執筆:張強)安徽省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重走长征路志愿者自何家冲启程,沿着1934年秋红二十五军的行军轨迹一路向西,当脚下的路从豫南平原渐渐驶入层峦叠嶂的桐柏山区,“唐河星火、桐柏英雄”的红色故事,便循着山间的风缓缓铺展——唐河的根、桐柏的险、泌阳的情,三地相连,藏着红二十五军成功突围的密码,更刻着革命先辈的担当。

唐河,是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的故乡,这里的每一寸田埂、每一道沟壑,都印着他的成长足迹。少年时的他跟着父辈耕作、走村串户,不仅摸清了唐河及周边桐柏山的地形脉络,更在与乡亲的相处中,读懂了百姓对“好日子”的期盼——这份对家乡的熟稔与深情,成了他后来投身革命、助力红军的“底色”。成年后,他在唐河秘密发展党组织,把革命火种播撒在故乡的土地上,也为日后接应红二十五军埋下了“群众根基”。

1934年秋,红二十五军为掩护主力转移,执行“佯攻枣阳、向北转进”战略自大别山地区进入豫南时,敌军封锁如铁,鄂豫皖省委急需与当地党组织对接,获取地形、敌情与群众支持。关键时刻,原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找到了突破口:通过红军营长陈锦绣牵线,与鄂豫边工委焦竹园地下交通站交通员马长富建立联系,再由马长富搭桥,成功对接上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自此,红二十五军与豫南地方党组织的“联络线”彻底打通,也为部队佯攻枣阳、穿越桐柏山区铺好了“信息通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桐柏山人,张星江对这片区域的地形了如指掌——从唐河到桐柏的隐蔽山道,从桐柏到枣阳的村落分布,甚至敌军可能设伏的关隘,他都能精准预判。接到协助红二十五军的任务后,他第一时间整合鄂豫边工委力量,一边让马长富等交通员持续传递“敌军在枣阳、桐柏交界布防”“某山道可绕开主力”的情报,一边亲自带着熟悉地形的向导,赶到红军驻地对接。“张书记当时带着手绘的简易地图,把哪里能宿营、哪里有水源、哪个村有可靠群众,都一一标注清楚。”随行的唐河县党史专家指着复刻的地图,向我们还原当时的场景——正是这份“精准导航”,让红二十五军在陌生的桐柏山区、枣阳边境,始终能避开敌军锋芒,沿着最安全的路线推进。

在鄂豫边地区党组织的大力协助下,红二十五军的行军路线紧密串联起桐柏、泌阳、唐河三地:部队先从桐柏深处出发,途经与随县交界的太白顶,张星江凭借年少时走遍家乡山水的记忆,避开敌军布防的大道,带着红军钻进山间密道;行至泌阳境内,他提前动员百姓接应,大家悄悄腾出闲置房屋当宿营地、凑齐存粮送往前线,还跟着他一起张贴郑位三撰写的“北上抗日”传单与标语,让抗日救亡的呼声传遍每个村镇。

抵达泌阳响水坡后,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吴焕先在此召开紧急会议。结合张星江提出的“泌阳围寨林立、桐柏山战略纵深浅,不适合长期建立根据地”的建议,会议最终确定向豫西卢氏根据地转移的路线——正是这次果断决策,让红二十五军彻底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

护送红二十五军安全抵达豫西后,张星江没有片刻停留,即刻折返桐柏山。他以红军留下的伤员为核心,联合桐柏、唐河、泌阳三地的革命力量组建游击队,又挨村挨户发展党员、重建党组织,让“桐柏星火”在三地渐渐燎原。此后,这片区域不仅成为连接鄂豫陕、鄂豫皖根据地的交通枢纽,更在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支援下不断壮大:以竹沟为中心的鄂豫边根据地,后来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核心;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也逐步发展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后改编为第五支队),带着桐柏山的革命火种,在抗日战场上续写荣光。

从马长富搭建联络桥梁,到张星江凭乡土根基助红军穿桐柏、过枣阳,再到吴焕先响水坡定策,我们走在唐河的老街上、桐柏的密道里、泌阳的响水坡前,愈发清晰地看见:唐河、桐柏、泌阳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桐柏英雄”的忠诚与担当,而那段军民同心护突围的历史,也让革命的星火始终闪耀在鄂豫大地。

作者:蔚楠 張強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