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聞社香港5月10日電(丁穆松)2025年5月9日,由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促進會主辦的"串門一哈"社區治理經驗交流活動在彭州市葛仙山鎮花園村"有花人家"農家樂舉行。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促進會副會長嶽付飛、黨支部書記王亞西,花園村黨總支書記楊岑、副書記鍾大春出席活動,施淇羚擔任主持。來自高新區、天府新區、東部新區、錦江區、武侯區、金牛區、溫江區、郫都區、龍泉驿區、新津區、都江堰市、崇州市、彭州市等13個區(市)縣的40餘位村(社區)黨委(總支)書記齊聚一堂,通過主題研讨、實地參訪和案例分享共探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

基層治理的"中醫智慧"
活動開場,嶽付飛副會長以"中醫診療"妙喻治理創新:"過去基層治理像西醫靶向治療,現在更需要中醫望聞問切。既要精準把脈民聲,更需開出固本培元的治理良方。"他強調,"串門一哈"正是通過跨區域經驗共享,推動基層治理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施治。
鄉村振興的"花園蝶變"
楊岑書記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爲主線,揭開花園村從軟弱渙散黨組織到示範村的逆襲密碼:通過打造"仙山花園"農産品品牌提升附加值、構建"電商+合作社"銷售網絡、開發農耕研學旅遊線路三大舉措,實現集體經濟年增長300%,村民人均增收1.2萬元。鍾大春副書記分享的"小手拉大手"治理模式引發熱議:"我們讓兒童擔任'小河長''文化小使者',通過'仙童善治'帶動200餘個家庭參與社區事務,真正實現治理薪火相傳。"
痛點破解的"頭腦風暴"
在"書記問診"環節,針對"生态保護與産業發展的平衡藝術""老舊小區改造中的居民動員"等共性難題,與會者展開激烈交鋒。楊岑書記提出的"文化IP賦能資源整合"策略引發共鳴:"我們挖掘葛仙山道教文化,設計'仙小童'IP形象,開發系列文創産品,讓傳統文化成爲鄉村振興的流量密碼。"
科技賦能的"治水樣闆"
實地參訪環節,全國基層十大治水經驗點位——花園村河長工作站展現硬核科技。通過"智慧治水"系統實時監測19項水質指标,配合無人機巡河和AI預警,實現"問題發現-處置-反饋"全流程3小時閉環。錦江區水井坊社區書記蔡麗英感歎:"'人防+技防'模式使治水成本降低40%,這樣的數字化治理值得推廣。"

全域聯動的"成都方案"
活動尾聲,王亞西書記總結指出:"花園村的實踐印證了黨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轉化爲群衆觸手可及的幸福。"據悉,"串門一ha"品牌自2023年啓動以來,已形成"線上案例庫+線下工作坊"雙軌機制,累計促成47個跨區域合作項目,孵化出"星空夜話""院落信托制"等23個創新案例。2025年将重點打造"城鄉治理共同體",推動成都全市2300餘個村(社區)實現資源互通。
2025年5月10日,共工新聞記者了解到,本次活動在彭州市委社治部、葛仙山鎮黨委指導下,由彭州市稅哥同行工作室指導支持,葛仙山鎮花園村"有花人家"農家樂全程保障會務。與會人員實地考察了袁莊民宿集群、黨群服務中心和"仙山花園"智慧社區等點位,親身感受"推窗見田、開門見綠"的公園社區新圖景。
作者:丁穆松
供圖:共工新聞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