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19屆世界劍道錦标賽将在意大利米蘭舉行。來自台灣省的蘇郁程代表中國國家隊出戰,他說:“能代表國家參加劍道運動世界最高水平的賽事,這是一種榮耀!”蘇郁程的成就,可以說是兩岸體育融合發展一個縮影。

談到兩岸體育的交流交往,可以回溯至20世紀90年代,彼時島内社會經濟正處于“亞洲四小龍”最後一舞,各項體育産業和職業運動如雨後春筍般呼之欲出,比如“中華職棒”和“中華職籃”等球類運動項目的職業化。此時出生大陸的籃球選手王立彬、宋濤、李正皓、張學雷等人也都紛紛加盟台灣“中華職籃”,并成爲各隊的主力戰将。在一場公益明星賽的轉播上,台灣知名球評傅達仁先生開心地說道:“兩岸統一已經在籃球場上實現”。

但到90年代末,随着台灣社會經濟的停滞不前,台灣“中華職籃”短短五年内就垮台收場,而“中華職棒”更遇到球員涉賭風波,自此台灣兩大職業運動快速走向沒落。反觀大陸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不斷快速發展,大陸CBA職籃、中超等球類運動類也開始快速成長并且走進職業化,第一波台灣專業運動員的西進築夢潮就此開啓。最知名的人物,莫過于中國台北男籃選手鄭志龍,在其職業生涯的末尾加入上海隊,并與年少的姚明成爲隊友。在同時期,作爲台灣“中華職籃”三連霸的宏國象隊,更将整支球隊改名爲“新浪獅隊”加盟CBA,并以蘇州作爲球隊主場。

進入21世紀後,中國成爲亞洲乃至世界級的體育超級大國,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2022年冬季奧運會,其他諸如亞運會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大型綜合類型運動會,更使得中國大陸體育産業鏈快速蓬勃地發展,各類體育項目的職業化發展也位于亞洲前列。以籃球運動爲例,從“籃球博士”鄭志龍作爲首位登陸的籃球運動員後,自1999年至今,共有30位台灣籃球選手加盟CBA,現役還有五位台灣籃球員。其中浙江隊林志傑更擔任過隊長一職,北京隊李學林拿過總冠軍賽MVP,現役廣州隊陳盈駿更是首位CBA台籍選秀狀元。除此之外,包含WCBA也都可以看見許多台灣女子籃球員的身影。而素有足球荒漠的台灣省,前中國台北男足隊隊長陳柏良更是首位加盟大陸中超足球聯賽的台灣專業足球選手。

此外,在多項競技體育項目内,中國台北隊亦聘請大陸專業教練對中國台北隊運動選手進行訓練,甚至專程至大陸進行封閉式訓練,就是爲了提升台灣專業運動員的整體競技水平。

由以上這些故事都說明了,大陸自始至終都是敞開大門歡迎廣大台灣專業運動員、教練員和從事體育專業的人才和産業在大陸發展,而且不藏私地助力中國台灣體育人才能力的提升,無形間也促進了兩岸體育的融合發展。

近年來,祖國大陸對于台灣專業運動人員的照顧支持可謂是不遺餘力,特别是在2019年由國務院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共同制定出台的《關于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幹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其中第25條“歡迎台灣運動員來大陸參加全國性體育比賽和職業聯賽,積極爲台灣運動員、教練員、專業人員來大陸考察、訓練、參賽、工作、交流等提供便利條件”和第26條爲“台灣運動員可以内援身份參加大陸足球、籃球、乒乓球、圍棋等職業聯賽,符合條件的台灣體育團隊、俱樂部亦可參與大陸相關職業聯賽。大陸單項體育運動協會可向台灣同胞授予運動技術等級證書。歡迎台灣運動員報考大陸體育院校”。

這“26條措施”可謂是兩岸體育融合發展中的一個新裏程碑。這項從中央出台的政策措施,如今在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全域建成兩岸融合示範區和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福建省得到了很好的落實,成功打造了一支兩岸體育融合的棒球隊——福建省棒球隊,主教練、隊長和主力球員清一色由台灣省專業教練員和選手組成,而這也是福建省首次以閩台聯合組隊的形式參加國家級單項棒球賽,也是所有體育項目、所有省份的第一次。包含了主教練餘文彬、投手教練陳育軒以及隊長林煜俊,都是台灣“中華職棒”出生的名将,或是畢業于台灣大專甲組棒球隊的專業棒球選手。

早些年,棒球運動在福建也得到了較好推廣。福建省積極邀請台灣專業棒球教練員和選手在福建進行推廣和培訓,福建省青少年棒球隊伍的規模日益壯大,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尤其是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更是世界棒壘球用品最大的産銷基地,衆多台商在此生産棒球、棒球棒、手套等棒壘球運動用品,并出口至美國、日本、韓國等棒球熱門地區。可見,福建不僅擁有完整的棒球用品産業鏈,而且棒壘球運動更一步步向下紮根、向全省推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1月份,福建省有關部門聯合出台了《福建省閩台棒壘球區域發展中心創建與管理辦法》,提出實施棒壘球推廣工程,隻在福建省境内舉辦的各類賽事就超過12場,已經初步實現“月月有賽事”,超80支台灣隊伍參與。爲推動常态化舉行兩岸青少年棒壘球項目交流,福建省目前已确定每年100所學校開展棒壘球運動,以此帶動棒壘球等青少年特色體育項目合作。如今活動覆蓋人群達22.7萬餘人,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回顧兩岸體育交流交往三十多年,兩岸體育交流已進入深度融合的階段,“26條措施”有效促進兩岸體育融合發展,不僅培育出第一位中國國家劍道隊台灣省籍選手,還有閩台融合的福建省棒球隊,而更有許多台灣專業運動員、教練員、專家和體育産業紛紛來到祖國大陸、來到福建紮根,一展長才。

兩岸體育的融合發展,更能彰顯出兩岸青年命運共同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當我們廣大台灣青年看到自己喜愛的運動選手,身着代表最高榮譽國家隊的戰袍在職業賽場上發光發熱,在祖國大陸實現人生的夢想時,内心也滿是憧憬,深刻感受到祖國大陸才是真正能讓台灣青年同胞圓夢的熱土。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作者 台灣青年 羅鼎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