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市場上銷聲匿迹的貴州董酒重現江湖。今年9月份,在北京舉辦的2023第六屆中國經濟大會上,董酒登上了宴會的餐桌;10月中旬,貴州董酒還聯合貴州省白酒産業發展促進會在山東濟南舉辦了一場以“多彩貴州風 黔酒中國行”2023貴州優質白酒品牌推廣活動。
在媒體報道裏,貴州董酒自稱是“中國八大名酒”之一,還時常與茅台相提并論。但對于消費者而言,貴州董酒這個名字恐怕有些陌生了。
至于董酒如何與茅台扯上關系,似乎是因爲中國白酒界知名人士沈怡方曾說過一句話“貴州兩大寶,茅台與董酒”。所以在往後的宣傳裏,董酒時不時拉出茅台爲其“背書”,想借此拔高自身的品牌地位。但即便是“傍上”茅台,董酒想重拾昔日榮光并非易事。
 

01

 

董酒由盛轉衰

從曆史資料來看,貴州董酒确乎是有些故事的,但這已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
董酒源于貴州遵義董公寺,1927年,程氏酒坊程明坤汲取祖傳釀酒秘方與當地釀酒工藝之所長,并結合當地環境、水土、氣候等多重因素,形成了“百草入曲、兩小兩大、雙醅串蒸”的特殊工藝,釀造出“程氏窖酒”“董公寺窖酒”。
抗戰時期,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教授們對此酒贊不絕口,于是取董公寺的“董”爲其重新命名,承揚“百草之酒”,董酒由此得名。
新中國成立後,董酒迎來一段光輝歲月,在1952年、1963年、1979年、1984年、1989年,由國家組織的三屆全國評酒會上,貴州董酒被評爲四大名酒、老八大、新八大、十三大和十七大名酒。
由于董酒在制曲過程中加入130多種中草藥,制曲中還包括“産香單”和“百草單”這兩張古方,因此董酒的配方和釀造工藝在1983年還被列爲國家機密。
彼時董酒風頭正盛,其産銷量一度超過茅台。然而進入90年代後,董酒卻開始“不務正業”,開啓了一段瘋狂的并購之路,甚至将玻璃廠、彩印廠、機電廠等和白酒八竿子打不着的企業收入囊中。
而此時,五糧液、茅台、泸州老窖等品牌開始通過市場化改革不斷發展壯大。在90年代中期,濃香型白酒崛起時,董酒直接放棄了擁有國家保密配方的董香型酒,加入濃香陣營,還大量采用“OEM”模式,進行品牌延伸。這些産品進入市場以後,因爲品質和口感非常糟糕,市場銷售慘淡,董酒由盛轉衰。
1999年左右,董酒的董香型酒基本上便已告停産。2003年,董酒集團因爲不能如期支付工人工資、國家稅收、銀行貸款等全面停産。2004年,董酒酒廠又遭遇大火,上百噸陳年基酒付之一炬,自此後市場上再難看到董酒的身影。
2007年4月,董酒易主,振業集團退出,萬祥集團接盤。近年來,在茅台帶動下,白酒行業漸入景氣周期,尤其是近年來在“醬香熱”,資本聞風而動,忙世界找酒釀酒賣酒,許多早已“陣亡”的品牌重新被推出市場,董酒便是其中之一。
 

02

 

打健康牌能否奏效

與茅台,五糧液、汾酒等走文化路線不同的是,董酒複出打的是健康的“牌”。比如茅台提出“美文化”、五糧液提出“和美文化”、汾酒提出“中國酒魂”、習酒提出“君品文化”等等。
而董酒則提出了“健康文化”,還特意邀請科研機構來研究其酒體的保健功能。2017年,在一篇有董酒LOGO新聞通稿中,董酒聲稱,江南大學在香型各異的中國傳統白酒中選取15個典型代表酒樣檢測其中的脂肽化合物地衣素含量,結論是董酒中的含量遠遠高于其他酒達到111.74 μg·L-1,居白酒之首。
該篇報道還表示,由于脂肽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功能和效果,其抗癌活性,抗病毒活性,溶纖活性和抑菌活性非常突出。這進一步證明了董酒的抗菌、抗病毒、抗腫瘤、抗凝血、降膽固醇的功效。
這番猶如“神藥”般的表述,引發了軒然大波。實際上,想從健康功效上尋求突破口的并非隻有董酒一家。
茅台也曾公開宣揚過茅台具有“保肝、護肝”功效,依據是幾篇在雜志上刊登的“研究論文”,包括《茅台酒與肝病關系的流行病學調查及病理組織學研究》和《茅台酒誘導金屬硫蛋白質的作用及其對肝星狀細胞的影響》等,結果遭到專家學者和同行的炮轟。
可想而知,在白酒行業,健康牌很難打。世人皆知“小酌怡情,大酌傷身”,茅台載過的跟頭,董酒又能否超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