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被譽爲全球AI行業最大IPO的商湯科技登陸港交所,股價狂飙數日後,商湯科技的總市值一度突破3000億港币,可之後商湯科技的股價再未創新高,反而陷入跌跌不休的境地。一年八個月後的今天,商湯科技的股價始終在1.5港币左右徘徊,市值僅餘500億港元,距離曆史最高點縮水近85%,與C++輪融資後63億美元的估值相當。這也就意味着,在C++輪之後參與投資商湯的機構均虧損嚴重。

公開信息顯示,C++輪後參與商湯科技融資的有日本知名财團軟銀、春華資本、永祿控股、中金、深圳松禾商投資、上海電氣、上海國際集團、海通開元投資,其中軟銀是投資金額最高的機構。軟銀從C+輪開始投資商湯,先後共參與了5輪,總投資額14.290376億美元,上市時持股14.21%,爲商湯科技的第二大股東。

而軟銀的老朋友阿裏則先行一步,參與了商湯C1輪和C2輪融資,共計投資了4億美元,上市之初持股7.23%,是商湯的第三大股東。

然而随着商湯股價的持續走低,這兩位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不得不揮淚清倉大耍賣。軟銀從去年12月份便開始減持商湯股份,截至今年7月31日,軟銀對商湯的持股份額下降至12.99%,合計套現金額近11億港元。相比軟銀,阿裏顯得更加果斷,根據商湯科技發布的公告,今年4月11日、6月5日、6月15日、7月6日,阿裏巴巴分别減持4000萬股、7000萬股、5000萬股,5.57億股,截至7月21日,阿裏已清倉全部持有的商湯股份。

雖然商湯多次表示,股東出于自身需求減持爲正常的市場交易行爲,不影響商湯公司基本面和業務發展。但在阿裏、軟銀清倉式減持的背後,商湯的長期虧損問題無疑是矛盾的核心。

2018年至2022年,商湯分别虧損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171.77億元和60.9億元,5年時間累計虧損超過438億元人民币。可據招股書披露,商湯科技的曆史總融資金額爲52 億美元,IPO募集金額57.75億港元,共計約433億人民币,也就是說商湯已經燒光了所有的融資資金。另一方面,對于科技公司而言,虧損不可怕,更可怕的是規模的下滑,2022年商湯科技營收下滑了18.97%。盡管有疫情因素作祟,但也一定程度上說明商湯已經進入了業績的瓶頸期。

從商湯發布的新産品來看,發力大模型并圍繞大模型做商業落地布局是其下一步的戰略規劃。ChatGPT火了之後,幾乎所有人工智能企業全部轉向了大模型。商湯圍繞大模型領域也開發了不少産品,包括“日日新 SenseNova”大模型體系、“商量”大模型應用平台、AI數字人視頻生成平台如影 SenseAvatar 、秒畫SenseMirage文生圖大模型等等。但大模型在目前這一階段所帶來的商業回報能否彌補其高額的研發開支仍不明确。

受疫情、大模型研發開支等因素的影響,AI行業在近期業績均有所承壓。同爲AI四小龍之一的雲從科技就在今年上半年出現了營收、淨利潤斷崖式下降的情況。雖然商湯的半年報還未發布,但其創下階段新低的股價還是顯露出投資者對其業績的擔憂。

資本不是傻子,能否借着大模型的熱度打個翻身仗,已成爲商湯眼下最爲關鍵的轉折點。